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采购大量的芯片以满足国内科技企业的生产需求。从最近五年的情况来看,每年的进口额度都在增加。从2017年的2601亿美元到2022年的4156亿美元,每年增长幅度惊人,其中2021年进口额度竟然高达4397亿美元。如果不是受新冠疫情原因导致全球芯片产能受限和美国对中国芯片断供与封锁政策的影响,那么2022年进口额度一定会超过2021年。
我国每年的原油进口不过2000亿美元左右,芯片进口额度竟然比原油进口二倍还多。如此巨额资金都贡献给了国外那些芯片大厂,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我们花了巨资却还处处受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更是一种屈辱。落后果然就要挨打啊!
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芯片的国产化。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要求,到2025年,中国要实现70%的芯片自给自足。前面提到2021年芯片进口额度比2022年高了241亿美元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产替代。
国产替代四个字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却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考验。受欧美日韩等国家限制,在技术,设备、工具、原材料和研发与制造能力上,我们根本无法得到满足,而芯片人才更是稀缺。
再加上我国在半导体与芯片这块的底子本来就薄,导致我们无法生产出高性能的芯片,只能在中低端芯片方面有所作为。所以,即使要进行国产替代,也主要是在中低端芯片的范畴,高端芯片目前还无法实现替代。本来华为海思已经跻身高端芯片全球前三,但由于老美的疯狂打压现在也无法量产了。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我国芯片长期依赖进口,国内科技企业的工程师们在多年使用进口芯片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心得,对进口芯片的性能与功能都了如指掌,这样对于进口芯片的应用场景和周边器件的配套都非常熟悉,使用起来也很顺手,时间长了对于某一个场景用什么芯片在工程师的脑海中甚至成了一种条件反射。
如果突然要他们用一个国产的的芯片去替代,那么作为工程师本人来讲是不太愿意的,毕竟把一个自己并不熟悉的芯片放进去还是要面临很多不确定的风险的,万一出现质量事故造成损失了,责任由谁来承担?而在一个芯片替代之前,需要做性能测试,需要做老化试验,需要做小批量投产,这些工作不但需要时间,更需要资金。如果对那些研发资金本就不足的企业来讲这又是一个负担。而在部分工程师的观念中,他们对国产芯片性能及可靠性还缺乏信任,这也是国产替代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然而机会出现了,就在2021年。由于全球新冠疫情肆虐,欧美日韩等国很多芯片加工厂停工停产,交期延长,导致全球芯片订单积压,无法按时交货,而在此时,老美又火上浇油,对我国芯片供应进行疯狂打压,限供断供手段频出,妄图一举击垮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也是这个原因导致2021年出现“一芯难求,价格暴涨”的现象。
很多国内企业因为买不到进口芯片而无法将生产进行下去,即使买到一点芯片那也是比往年花了多得多的代价才实现的,这对于国内这些生产型企业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于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很多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国内芯片。
从2021年尤其是下半年开始,国产替代成为我国芯片行业热度极高的一个关键词,业内掀起了一片替代热潮。很多企业干脆将能替代的进口型号全部改成了国产。而随着国产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内企业发现国产替代之后,产品质量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于是,在很多中低端芯片的应用场景中,国产芯片的身影已在不断出现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新冠疫情,尤其是美国的疯狂打压,中国芯片国产替代的进程或许将需要更长的时间。话说,我们是否要感谢老美在我国芯片的国产替代方面给一点掌声呢!